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身残志坚 潜心写作三十余年

    信息发布者:龚明隆
    2019-04-19 19:03:31   原创

    身残志坚 潜心写作三十余年

    鹤峰县燕子乡新行村残疾诗人喻振华的励志故事

     

    越是恶劣的条件环境下越能磨练铸造人的意志。如果你见过和了解喻振华后,你就会发现,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是多么的恰当。近日,笔者来到燕子乡新寨村喻振华的家,了解这位残疾诗人的励志故事。

    不幸遭遇

    喻振华于1967年出生,12岁以前他身体一切正常,跟正常的儿童少年一样,曾经有过天真活泼而又快乐童年。5岁那年,父亲不幸去世,母亲一人拉扯他们兄弟姐妹6个长大(喻振华有两个姐姐、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)。1979年,12岁的喻振华将上初中,学校通知了却没能去读成书,因为家庭贫困,也因为他的脚出现了肿胀症状。厄运从这个时候降落在他身。一年之后,他的双脚瘫痪了,发展到连右臂也失去了知觉,从此卧床至今三十八个年头。

    笔者在他家看到,他左手把右臂拿起来又放下,因为长期没见阳光,皮肤显得很苍白,肌肉萎缩后,右臂显得又细又长。由于长期躺在床上看书写字,房间的光线黯淡,喻振华的视力越来越差,其左眼基本上失明。如果有客人到家里来,喻振华不能出来见面,靠的就是一面镜子,从镜子里看窗外的情况。出现在笔者面前的,就是这样一个重度残疾的人,可以想象他日常生活有多么艰辛。

    艰难岁月

    说起喻振华的日常生活,就不得不念到他慈爱的母亲。除了下地干农活养育6个儿女,三十多年来,母亲还要时刻照顾这个瘫痪的儿子。喻振华的两个弟弟如今已快四十出头的人,都已成家立业,长期外出打工,姐姐和妹妹嫁得远,偶尔回娘家看看,给老母亲带点生活用品及零花钱。

    喻振华平时的吃喝拉撒,全靠母亲一人照料。好在母亲在世时身体一直还硬朗。毕竟岁月不饶人,八十多岁的母亲终归还是年老力衰,难免有个三病两痛。前些年,母亲生病了,头痛得厉害,没力气起床。喻振华家是单门独户,方圆百多米之处没有人家。一连三天,母子俩滴水未进,差点饿死在家里。好在天无绝人之路,本村一个女孩从门前路过时,喻振华听见有脚步声拼命地从房间里发出求助的呼唤,女孩听到后进门去,得知一切情况后,急忙给母子俩喂水喝,然后跑出去喊来村里人帮忙,拯救了母子俩。第二天,喻振华的姐姐和妹妹赶过来,一家人哭作一团。

    党的关怀

    2015年冬月,母亲与世长辞,喻振华的处境越是雪上加霜,针对他家的特殊情况,乡政府、精准扶贫领导专班将喻振华纳入特困户对象,由于常年卧床,生活及活动情况不便,喻振华给乡政府和精准扶贫专班提了一点要求,把房屋院坝填得与房屋一样高,方便以后坐轮椅出去晒太阳。

    这是喻振华的梦想,也是政府及帮扶领导的愿望。

    2018年2月,村支“两委”与“尖刀班”成员一起研究,将喻振华的房屋和院坝列出精准帮扶项目进行了改造。

    现在,喻振华家门口宽敞平整的水泥院坝已砌好,院坝周围安上了合金钢护栏,金黄色的彩钢大门和磨砂玻璃窗让喻振华的家焕然一新。喻振华看见政府及“尖刀班”这一举措变成了现实,感动的望着门外微笑着,热泪淌淌往下滴......。

    如今,喻振华生活有了保底,还有亲戚朋友接济外,村里的人也时常帮扶他。喻振华每月可以得到 20多元钱的生活救济款。喻振华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,还能够坚持活下来,更在于他活下来的坚强的信心。同时,不忘刻苦勤奋地钻研知识学习,用残缺之躯去迎接挑战,不虚度光阴。

    潜心创作

    自从右手不听使唤后,喻振华便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,不知写坏了多少支笔。除了练习左手写字,然后就是阅读一些杂志,这些杂志大多是村里人送给他的旧杂志,还有一些是当时的县委书记专程看望给他送的书籍杂志。1989年,喻振华突然萌发了创作文学作品的念头,于是开始学着写诗。1980年,他创作的诗歌《不灭》发表在原《鄂西报》(现在的《恩施日报》)上,这对他来说,无疑是巨大的鼓舞,使他觉得生命更加珍贵,生活更有希望,从此,他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投稿之路。

    由于瘫痪在床,家里买不起电视机,喻振华想获取外界的信息,只能靠听广播。每天村里广播播放的时候,他就用一个小册子把一些重要事情记录下来,广播节目播完之后他就慢慢地在自己大脑里来回领会推敲,为写作奠定基础,后来广播取消了。他就东拼西凑借钱买了台收音机,整天与收音机为伴。那个时候没有电子信箱,只能通过邮寄投稿。喻振华把收音机放在枕头边,一听到有征文的信息,来回的播放,就用左手在小册子记下来,根据征文的信息内容要求,将写好的稿件及文学作品等到乡邮递员到家后邮寄过去。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残疾人,凭看杂志学习文学创作,靠左手写字,用平信邮寄稿件参加一些州、省内乃至全国性的征文大赛,可能获奖并且获大奖吗?对于喻振华来说,可能!如果说这是一个奇迹,那么喻振华就是在不断地创造这样的奇迹。

    从2000年至今,喻振华在全国性的征文中共获得了十多个奖项。2006年4月,在“读好书促和谐”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中,他的作品《贫困村的领头雁》获二等奖,笔者看到他的荣誉证书上,赫然盖着中共中央宣传部宣教司、文化部、新闻出版总署发行司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妇联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、农民日报社、中国文化报社等9个红红的公章;在2003年4月和2005年4月举办的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中,喻振华又获得二等奖;2002年,他的作品《民族情圆》在湖北省委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活动中荣获二等奖,这些成绩的取得,里面迸发出多少个的酸甜苦辣……。

    也许有人会说,在征文中获奖有主办单位同情和鼓励喻振华的因素,那么,他在各媒体播发的稿件,就更有说服力。2003年,他的作品《善待痛苦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;1996年,他署名“永恒”的诗歌《家乡的小河》发表在《湖北民族大家庭》杂志扉页上;1994年,同样署名“永恒”的诗歌《永恒的诗情》发表在《知音》杂志上,并获二等奖。

    乐观处世

    生活的长期磨练和写作,给他带来不少的收获,使他从中也得到了乐观,他对社会充满无限的追求和向往,党和政府对他的关怀始终不忘记。逢人就说:“不是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,我喻振华的骨头早就在敲鼓。”

    每次与客人交流,喻振华靠的是一面镜子,与外界联系,靠的则是一部手机。手机是乡邮递员去年送给他的,因为喻振华投稿频繁,需邮递员要经常到他家去取邮件。为此,乡邮递员还为喻振华买了两张96元的手机卡,以便随时保持联系。正是靠着这位邮递员,喻振华的作品能够及时投递出去,获奖证书和稿费也能及时收到。面对困难,喻振华的生活态度始终是乐观的,这从他的诗歌《永恒的诗情》中可见一斑:“你时刻都未忘记为我祈祷/我时刻都未忘记为你努力/尽管未来还是一个空空的洞穴/尽管前方仍旧是一片凄迷的雨区/即是(使)日子已被强风片片扭碎/也抹煞不了我锲而不舍的追求。”同病则相怜,喻振华尽自己所能帮助别的残疾人。当他知道燕子乡一名妇女因受到丈夫暴力虐待而成为残疾人后,他写了篇文章邮寄到《家庭》杂志社,《家庭》不但发表了他的文章,还为那名妇女寄了 1000元资助款。谈到对未来的打算,喻振华充满期待。他觉得自己看的书太少,希望今后能够看到更多的杂志,积累更多的素材去丰富自己的作品,他希望获取更多的征文和投稿信息,争取更多的作品能够获奖和发表。

   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,在他有生之年,希望能将自己写作的100多篇诗歌和散文结集出版,他本人与一家国家正规出版社基本订约,初次预定出版2000本,出版社为他正在积极审稿编辑,将成本降到最底线,《丛书》将在2019年底2020年初与读者见面。同时他自己打算1000本赠阅那些爱学习的贫困人群,1000本销售后解决自己零行的支出,也不枉费自己的一番心血。

    后记:

    喻振华留给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一个身体深度残疾的人,却对生活如此乐观,能够取得难得的成绩,四肢健全的人们,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活,不有所作为呢?双腿瘫痪和右臂失能,右手5个手指和10个脚趾全部变形,颈椎和腰椎僵直,左眼失明,一个三十八年没有下过床、连初中都没上过的残疾人,却靠着惊人的毅力,用唯一能够活动的左手创作了数十篇文学作品,多次在全国性的征文大赛中获奖。也许,所有的获奖证书都不算珍贵,最难能可贵的,是他那顽强拼搏、奋斗不息的精神。(通讯员龚先群、杜雪平、杨琼、刘芳沛)

    责任编辑:向丽莉    本网录入;龚明隆

     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